时间:2022-01-17 打印
互联网+ 医养结合
中国人口老龄化时代已经到来,到2050 年,老龄人口将达到总人口数的1/3 以上,这势必会导致老年人对医疗需求呈喷井式爆发。当今社会人口结构复杂,人们迫切地寻求一种能同时满足医疗和养老需求的养老模式,因此,在医养结合模式基础上,互联网+医养结合模式应运而生。作为新兴的养老模式,“互联网+医养结合”模式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很多问题。
一、“互联网+ 医养结合”模式解读
2017 年,三部委印发《智慧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 ~ 2020 年)》,其核心是要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能硬件等技术,把各方健康养老资源进行对接和优化。“互联网+ 医养结合”通过互联网技术来协同整合医院、社区、养老机构的医养护资源,发挥对现有资源的最大利用率,创新医养结合服务模式,满足老年人群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养老需求。这种新型养老模式,对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状况及各项身体指标进行大数据分析,针对性、高效性、专业性地提供医养服务,使更多行动不便的失能半失能老人也能享受到专业的医疗资源,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老年群体的生活幸福感。
1、高效配置医疗服务资源
“互联网+ 医养结合”是高效配置社会资源和医疗资源,最大化资源利用率。把“互联网+”植入到医养结合体系中,从老年人的多元化需求出发,重新审视养老和医疗服务的关系,缓解养老服务的供需矛盾,高效配置医疗资源。互联网技术在医养结合中的远程监控、远程诊疗、远程健康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具有可行性和科学性。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新型的诊治模式、决策模式、线上服务模式、数据共享模式,使得为老年人提供专业化、持续性的低成本照护养老服务,让老人拥有更好的医疗体验成为可能。养老和医疗资源分有机整合、服务功能的有效配比,还会提升医院的医疗效率,带来经济效益。
2、优化配置养老服务资源
“互联网+”养老服务体系,利用互联网技术和智慧养老平台深度融合, 医疗与养老产业创造出新的发展生态。养老机构利用“互联网+”搭建养老信息平台、完善老年信息数据库、建立智能化呼叫救助、远程健康监控等,借助“智能终端+ 云平台+ 大数据+ 服务”的链条,专为老年群体量身定制高效智能的养老服务。
3、线上线下优势共享
“互联网+”医养结合把线上与线下的医疗资源、养老资源相结合,围绕医疗信息化,拓展医疗服务空间和内容,构建覆盖诊前、诊中、诊后的线上线下一体化医疗服务模式。线上通过远程医疗提供优秀专家会诊服务,移动无线互联技术实现医护监控和服务。线下有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社区卫生站、照护中心等实体店上门服务,互联互通,提高医疗养老服务的便捷性、精准性、舒适性。
早在2013年9月,国务院便发布文件,指出要积极推进医疗卫生服务与养老服务相结合,为养老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以浙江乌镇为例,当地智慧养老模式依托国家政策支持,与“椿熙堂”公司合作,用互联网、物联网的先进理念与技术,将医疗、护理、养老紧密结合起来,成为互联网+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典型代表,使老年人真正实现“老有所安、老有所乐”。
目前,我国每年仍不断出台新政策支持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积极推进智慧化养老模式的落地生根。国家在政策上向智慧化养老模式的倾斜,关注、鼓励、支持、引导其发展,这对于“互联网+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发展来说是一个契机。
二、“互联网+ 医养结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 信息缺失数据孤岛共享不畅
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数据建设已经成为企事业单位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工作,数据服务已经成为常态化、精准化的基础应用。实现养老和医疗信息化,完整的健康数据是基础,也是进行有效远程服务的前提。目前的养老机构信息数据缺失,医疗机构病人从入院到出院所有的电子健康档案不够详细,使得养老对接医疗困难重重。数据孤岛、应用孤岛,导致数据信息共享不畅。各机构、各部门之间信息割据,造成数据不统一、不一致,导致数据不能共享。数据方面,数据很多却难以共享,数据不一致问题严重。应用方面是应用很多却关联困难,跨部门跨单位数据间无法衔接通用。
2、 数据信息缺乏标准规范和法律规范
因缺乏数据标准规范导致数据重复建设,各自为政,同质化现象严重。医院、养老、基础信息管理系统接口标准不统一。各自为政又各有标准,造成病人基础信息混乱、信息更新陈旧、重复检查等问题,看似很多的数据,想要的数据找不到的,用不到的数据一大堆。因缺乏统一的标准,收集的数据难分类管理、难关联、难应用。不能用“过往数据说话”,影响医生的判断和诊断效率,不利于临床管理,养老系统很难做出精准的信息推送和提供快捷服务,更别说预测规划了。从法律层面看,对老年人个人健康数据使用权限界定不清、界限不明,使得涉及老人个人健康的隐私数据难以得到很好的保护,造成调阅共享艰难,监管监控困难。
3、国家资金投入不足
虽然我国经济正处于高质量发展阶段,但仍无法投入更多经费全面发展医养结合的新模式。互联网+医养结合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前期需要大量资金购买专业仪器设备与场地,仅依靠政府的补贴难以维持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正常运营,而社会融资渠道又不断收缩,信贷门槛逐渐增高,间接导致了机构医疗设备不完善、模式覆盖广度不高等问题。
资金投入不足同时阻碍着人才的引进工作,缺乏相应的专业护理人才,养老机构的服务质量与专业化水平大大下降,用户的体验也随之大幅度下降。
4、人员参差不齐,专业人员匮乏
目前我国养老机构工资待遇较差,下岗再就业及务工人员成为养老护理队伍的主力军。他们大多没有接受系统专业的培训,无法为老年人提供专业护理和安全保障。而老年人的养老护理也不仅仅只是起居照料,诊疗、康复及心理慰藉都需要专业的医护人员。但目前学校更多关注临床知识传授,缺乏对老年人的特殊护理及人文关怀教育,专门老年人医护人员无法满足需要。而“互联网+”在医养结合中的应用,势必需要精通网络设计及医学相关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专业人员的缺乏,制约“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持续发展。
三、“互联网+医养结合”的发展建议
1、制定机构准入和行业标准
对“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机构进行分类分级管理,明确各类机构的行业标准、职能和定位。严格执行准入、资格认证和退出制度,对符合条件的机构发放相关资质并纳入医保结算,并加强监管,督促各类机构合法、专业、规范进行运营。同时应该参考相关行业标准,制定相应服务标准和规范。如借鉴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量表及认知功能评估量表,建立老年人健康状况和自理能力评估与分级标准,从而确定医疗护理等级。明确各类医疗养老服务的服务流程、分级服务要求以及收费标准。做到服务提供有法可依,有理可循。
2、建立“互联网+医养结合”信息平台
各地政府可以建立相关服务网,整合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等服务网站,提供相关服务信息以供浏览查阅。同时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建立老年信息数据库,包括老年人基本信息、健康信息等,并实施监测,动态管理。安装智能呼叫服务系统,防止摔倒、突发疾病时无人照应,老年也可通过拨打热线获得所需服务,逐步试点完善远程医疗建设政策环境,将穿戴医疗设备、物联网等应用至医疗养老信息化平台中,打造全方位、全天候、数字化、智能化等医养结合新模式,做到养老和医疗的真正融合网络安全的维护,防止信息泄露。针对老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较低的问题,应该积极鼓励开发适合老年人使用的电子设备,APP等,使老年人真正感受“互联网+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带来的便利。
3、加强人才建设,培养专业人才
专业化的医疗养老服务队伍是服务质量的保证。首先针对目前我国国情,制定相关规定,要求从业人员应经过专业化培训,通过考核获得资格证书后方可持证上岗。其次,可参考日本德国,培养专门的老年长期照护医务人员。给予物质资源、经费补贴等,鼓励医学院开设相应老年医学、护理专业或课程,加强教育并组织实习参观。对专业人员进行定期技能培训和考核。同时,应大力支持高校开展互联网技术与传统行业相融合的学科建设,培养复合型、创新型高新科技人才。考虑到老年人的医疗服务需求层次较高,可在实践中允许医生护士多点执业,允许大医院医生将养老机构作为执业地点,在制度和执行上提供保障。
我国“互联网+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的研究正处于探索阶段,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需要政府部门完善相关法律政策,并制定配套计划来推进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以及监督管理等。通过政府部门的调控,加上社会多方参与与共同努力,才能促进我国医养结合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