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提出:“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 随即“新质生产力”传播开来。“新质生产力”代表一种生产力的跃迁,是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是摆脱了传统增长路径、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是数字时代更具融合性、更体现新内涵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内涵,为新时代全面推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以上,是《咬文嚼字》编辑部2023年12月4日正式发布的《2023年十大流行语》中的第一位:新质生产力。在刚刚召开的全国两会中,“新质生产力”的概念也被不断提及。
以往总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如今,这一概念被进一步深化,成为“新质生产力”。那么,新质生产力是什么?新在哪?与传统生产力又有何区别?
新质生产力 =
(科学技术革命性突破+ 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 + 产业深度转型升级)
×
(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优化组合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言,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
生产力。
所以,新质生产力可以解释为技术突破、生产要素配置革新、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相组合,同生产力水平的结合,即新科技赋能传统生产力。
新在哪里?新在技术、模式、产业、业态、领域、动能
新质生产力以第三次和第四次科技革命为基础,涵盖了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等新技术领域。这些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生产力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使得生产力效率和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新质生产力强调创新驱动和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它注重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优化组合,以实现更高的生产力水平。这种模式区别于传统生产力的发展方式,更加强调创新驱动和效率提升。
新质生产力面向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等。这些产业的发展为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全面振兴,促进产业升级,培育新动能。在这个过程中,新兴业态不断涌现,如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关注数字时代的新领域,如量子信息、基因技术等。这些领域的研究和发展为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为产业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通过科技创新催生新动能,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以创新为核心,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升级,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物质”的质: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生产力是全部社会生活的物质前提,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经济基础”。今天,新的物质生产力,正在信息化、智能化等条件下形成。
——“本质”的质:这是依靠创新驱动形成的生产力,从本质上,已区别于大量消耗资源能源的传统生产力。
——“质量”的质:这是体现高质量发展的生产力。劳动力三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都面对着高质量发展下的更高要求。
——“品质”的质:这是以高质量发展带来高品质生活的生产力。
(一)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党领导下先进生产力的具体表现形式。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这深刻体现出党对科技推动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性认识。科技创新推动生产力发展,孕育先进生产力。新时代以来,科技创新的广度、深度和融合度使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与先进程度不断提高,逐步形成了涉及领域新、科技含量高、交叉属性强、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新质生产力,实现了生产力的跃迁和质变。(二)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产物。要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需以创新驱动为引领,逐步摆脱传统的人力和资源能源驱动型增长模式,实现低成本优势向创新优势的转变,创造新产业、培育新动能、形成新优势。与高速增长相比,高质量发展的要素条件、组合方式、配置机制、发展模式等都发生了根本性改变,这就要求大力推动动力变革、效率变革、质量变革,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实现创新驱动发展,这就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条件。(三)新质生产力是引领全球创新性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驱动要素。科技创新催先进生产力对经济全球化的产生和发展起决定作用,并深刻影响着全球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正在深入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各国之间围绕产业、技术特别是关键核心技术的竞争日趋激烈。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创新,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持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大力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全面推动工业绿色发展,赋能支柱产业迭代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产业集群,加快构建具有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特征和符合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要求的高质量现代化产业体系,形成并发展先进程度跃迁的新质生产力,从而为全球生产力创新性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方案
一、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理论,以新的生产力理论指导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二、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创新驱动系统性、整体性带动发展传统发展方式的不可持续决定了我国必须转换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以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和绿色低碳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其目的是实现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而要实现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就必须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只有把创新发展置于新发展理念的基础与核心之上,以创新为核心、为动力、为先导,才能真正实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才能实现新旧动能转换,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更好地实现区域均衡发展,才能实现系统性的、整体性的、贯穿于全局的创新发展,才能更好地形成并发展新质生产力,更好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三、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强大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本质要求。纵观人类发展史,科技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和生产力提升的关键因素。着力发展高质量经济,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迫切需要创新做好“动力引擎”、当好“开路先锋”,注入强大动力。新时代新征程,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只有以创新力量勇攀科技高峰,不断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才能以强大科技作支撑,以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关键着力点、主要支撑体系和新的成长空间,实现创新驱动型增长,将践行新发展理念的高质量发展目标扎实落地。四、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开辟高质量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新动能新优势,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持久动力。加强科技创新资源统筹,在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创新环境等方面持续加大统筹力度,加强科技资金、人才队伍、科研基础设施的统筹,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增强高质量发展的源动力,开展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快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和标志性重大战略产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支持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全面激发企业创新活力。鼓励企业家与科学家深度合作,加快科技成果工程化、产业化、市场化和社会化。高质量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打造科技、产业、金融等紧密结合的创新体系,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高质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从而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持续供给。建设高质量标准体系,强化产业标准系统化、国际化布局,以标准化引领产业创新发展。加强重点产业专利布局,提升工业领域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五、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产业基础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创新,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推进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推动钢铁等重点行业加快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提升传统产业在全球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巩固优势产业领先地位,增强新能源汽车、光伏、移动通信、电力装备等领域全产业链优势,打造更多中国名片。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在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上持续加力发力,开辟更多新领域新赛道,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加强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构建一批新的增长引擎。布局建设未来产业,丰富完善应用场景,培育产业生态,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和农业强国等战略任务,科学布局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六、推动“四链”深化融合,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安全保障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三次产业跨界融合、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加速融合。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聚焦事关发展和安全的战略需求,找准“卡脖子”、“掉链子”薄弱环节,着力补短板、锻长板,提升产业体系自主可控能力,保障极端情况下国民经济循环畅通。围绕重点产业链深入推进“强链补链稳链”,发挥“链主”企业带动作用,强化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协同攻关,促进全产业链发展。调整优化产业链布局,加快建设一批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进一步提升战略性矿产资源供应保障能力,加强产业链关键环节产能储备和备份。完善产业安全发展环境,开展重点领域产业竞争力调查和产业安全评估,建立健全产业救济机制和政策体系。七、推动“四化”深度发展,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绿色底色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立足点,瞄准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方向,加强质量品牌建设,推进高端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四化”深度发展,增强高端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不断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推动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推进工业数字化转型,加快高阶信息通信、数据中心、计算中心等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深化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推进智能网联汽车、高端机器人等智能化产品的研发和制造;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做强绿色制造业,发展绿色服务业,壮大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和供应链,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持续优化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经济政策工具箱,发挥绿色金融的牵引作用,打造高效生态绿色产业集群。同时,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绿色健康生活方式。八、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贡献企业力量生产力跃迁主要力量在企业。通过创新创业和企业孵化、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产学研协同创新、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生态构建和文化重塑等方式推动企业由低阶(L0级)向高阶(L5级)迈进,既可以直接支撑生产力的跃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还可以引领地区的经济社会由低阶(L0级)向高阶(L5级)迈进。要充分发挥大企业主力军和中小企业生力军作用,加强优质企业梯度培育,激发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微观主体活力和动力。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弘扬企业家精神,提升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支持龙头企业做强做大,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和具有产业链控制力的生态主导型企业。坚持管理和服务并重,坚持发展和帮扶并举,加快完善中小企业工作体系、政策法规体系、优质高效服务体系,培育更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促进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发挥大企业在技术、标准、资金、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和中小企业在产业创新、强链稳链中的支撑作用,支持中小企业深度融入大企业供应链,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良好生态。九、全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建立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要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突出管战略、管规划、管政策、管标准,加强行业指导,加强企业服务,健全产业治理体系。优化产业政策实施方式,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增强产业竞争力。持续深化改革,完善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促进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高效协同,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优势、全球最完整产业体系供给优势和超大规模市场需求优势,通过改革开放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和高效配置,不断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实现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创新发展,进而实现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十、全方位提高劳动者素质,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新质人才保障科学技术依靠高素质的人才去掌握去发展,科学技术只有从知识形态转化为生产工具,劳动资料才能成为现实的物质生产力,这一转化过程就要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来实现。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归根到底有赖于人的发展,因为人是社会的主体,是生产活动的承担者。教育和人才是推动科技创新、促进生产力跃迁的基础支撑。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更好体现知识、技术、人才的市场价值,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针对未来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趋势,探索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培养造就一大批与现代科技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包括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人才和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对于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摘自中国汽车新闻工作者协会)建立大数据安全监管平台:通过整合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相关部门的数据资源,建立跨部门、跨层级的大数据安全监管平台,实现对新技术、新产业发展的动态监测,及时发现问题,防范风险。加强安全风险评估: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新产业、新技术的安全风险进行评估,特别是对于存在安全隐患的领域,及时发出预警,并制定相应的监管措施,确保安全可控。构建安全监管模型: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挖掘历史安全监管数据,构建安全监管模型,提高监管的预见性和针对性,从而有效防范系统性风险。完善安全标准规范:制定和完善新产业的安全标准规范,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监督落实,并对违规行为进行查处,维护市场秩序。创新安全监管模式:探索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创新安全监管模式,实现对新质生产力发展更智能、更高效的监管,从而保障国家经济安全。
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先进生产力的具体体现,其核心在于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和颠覆性科技创新。这一生产力强调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以及可持续性。其特征在于高效能、高效率和高质量。它与传统生产力的区别在于更加注重创新、可持续性和高质量。
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背景与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交汇密切相关。它的提出不仅指导着产业创新,还彰显了以产业升级构筑竞争优势、赢得发展主动权的重要意义。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在于加强科技创新、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以及提升劳动者素质等。新质生产力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绿色发展密切相关,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概念不谋而合。
新质生产力是中国新时代发展中的重要概念,它明确了中国生产力快速进步的方向,将生产力水平提升与科技创新、产业升级、要素配置优化紧密联系起来,是未来工作的重点指标,也是未来发展的坚定方向。